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概况 > 校史校训

安阳一中发展史(一)


作者:    发稿人:朱跃军     发布时间:2012-11-01 15:30:13    点击数:3809  

 3YB安阳一中

六十余载辉煌建设 与共和国同喝彩
                                                            ——安阳一中发展史(一)
 
安阳一中的前身为成立于一九四六年的漳滨中学,诞生在解放战争的炮火和硝烟中。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茁壮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稳步发展。跨入新世纪的大门后,安阳一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众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安阳一中建校六十年来,在安阳地区基础教育领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四十年代中期,我校是我党在解放区创建的规模较大的含有干部班、中学班、师范班的综合性公立中学,培养出大批优秀革命干部;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校迁至安阳,五十年代末,被定为河南省首批重点中学;文化大革命后,成为河南省重新认定的重点中学;八十年代,成为安阳市享有优良办学声誉的完全中学;九十年代,成为安阳市办学实力最为雄厚的高级中学;进入新世纪,又以优异成绩被评定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建校六十年来,获得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奖励和荣誉称号数不胜数。
先进的办学观念,雄厚的师资队伍,优越的办学条件,花园式教学环境,为我校的腾飞插上了雄健的翅膀。安阳一中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市榜首,名列全省前茅,名扬九州。
        建校初期 (1946年-1953年)
安阳一中历史悠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她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创办于1946年的漳滨中学。漳滨中学是一所集干部班、中学班、师范班于一体的综合性公立学校,办学宗旨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为人民服务与实际相结合,着重培养干部和教师。因为革命需要,学校带领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劳动,一边参加对敌斗争,当时学生流动性很大,往往修不完学业就参军、参战、或奔赴各个革命岗位。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学校不断迁移,校名也随之变更,但始终不变的是学校的革命传统。当革命形势需要时,师生就配合中心工作注重实践,实行大单元设计教学;当战斗告急时,师生就支援部队作战或直接参战;当缺乏经费时,学校就掀起生产自给运动,种田织布、运输经商,挤出经费尽己所能支援前线战斗。 
安阳一中在战火中诞生,在对敌斗争中成长,在历经磨难中把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clip_image002.jpg
 
(筹建处照片)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太行区党委决定在新解放区办学,对新区青年进行革命教育。1946年1月1日,太行区第五专署秘书李巨川偕同地方上教育界人士段景寰、李贞干、齐靖海、李麟瑞等人在河北省磁县彭城镇成立彰滨中学筹备处,李巨川任筹备处主任。在晁哲甫、范文澜等教育家的指导下,学校明确了办学思想,于3月25日正式开学上课,李巨川任校长。校址设在河北省磁县南关原初级中学,共有师范、初中、干部等7个班,学生300余名。
解放战争时期,学校不断有敌人捣乱。学校除了坚持教学外,还建立有自己的武装,学校有30多支步枪,200多颗手榴弹,一挺轻机枪,进行备战训练,能够做到5分钟全班集合,10分钟全校紧急集合,几小时内把全校主要物资转移出去,不仅能保卫学校,还能配合民兵打击敌人。同时配合大单元教学,学习制造火药和各式武器。
 
 图片2.jpg
 
(刘伯承接见学生照片)标题:参加革命斗争
教育与革命斗争相结合是我校的办学特点。经过备战训练单元学习的学生,学会了修枪械,造地雷,1947年春,我校学生参加了解放汤阴的战斗和战地宣传,并将一面写有“常胜将军”的锦旗献给刘伯承司令员。1949年春,我校初中五班同学在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解放安阳的战斗。在解放安阳的战斗中,炊事员张毛用两颗手榴弹缴获了敌人坦克一辆,活捉俘虏两名。
 
在解放战争时期,学校节省经费,供应军需;师生排练文艺节目上前线慰问,还搞宣传、抬担架等,好人好事大量涌现,受到全体指战员的热烈称赞。
1946年,解放战争打响了,边区政府号召各学校生产自给,节约经费支援前线。彰滨中学积极响应号召,动员全体师生群策群力开展生产自给运动。
学校成立了生产合作社,由学生党员担任合作社主任,以学生为主种地、纺棉花、织毛巾和袜子,做肥皂、编草帽。除此之外,学校还搞运输,办商店,南至磁县北至石家庄,发展了22个大小商店,充实了学校经费,保障了学校开支。
 
图片3.jpg
 
      (参军照片)标题:参军参干情况
安阳解放后,大军南下,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需要补充解放军队伍。安阳一中学生响应上级号召积极报名参军。
抗美援朝战争时,安阳一中学生曾于1950年和1951年两次参军参干,涌现了许多思想坚定、保国心切的爱国学生。
 
教育教学情况
建校伊始,以课堂教学为主,之后分科实行小单元教学;1947年开始根据毛主席“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应战争的需要”,“以教授战争所必须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的指示,配合中心工作进行了教改,由教师自编教材,实行“大单元设计教学法”,如配合土地改革编写《土地回家》;配合大生产编写《农业生产基本知识》等。
安阳解放后,学校由战争环境下的教育转为和平时期正规化教育,遵照统一的教材和大纲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效果突出。1950年春、1951年夏,在平原省两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安阳一中各科教师介绍了教学经验,其中有算术教师段宜之、生物教师冯庆云、地理教师王庭梧、语文教师刘定一、张克勤,同时学生也创造了不少先进的学习方法,如张学林—加强小组互助;王万里、赵治国—集中精力听讲,加强思想站岗;丁光顺—编成顺口溜,加强记忆永不丢。
学校的文体活动,由单一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坚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成立了运动队。由于领导重视、教师责任心强,当时学校体育各项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并经常参加省级的各项比赛。
       开拓时期 (1953年——1966年)                 
在新中国建设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时,一中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激情澎湃,奋力争先,在教育上倾心尽力,为各行各业输送英才。在学校建设上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各方面尤其是大办钢铁上显示出高昂的工作热情。一中人没有在一穷二白、物质匮乏的恶劣条件下止步,更没有在三年困难时期退缩,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进取、稳步向前。一个个干事创业的人物,一件件激动人心的往事,见证了一中继往开来的不朽轨迹……
 
  劳动建校
安阳市第一高中自1953年7月1日开始建校,经过4年的经营,依靠师生的艰苦劳动,建成1958年那样美丽的校园。历年购入的校址占地面积共158.3亩,虽然面积较大,但是丘陵起伏、土地贫瘠、环境破烂不堪。1953年秋,大规模的劳动建校开始,我校师生除协助工人建起教室、宿舍、图书馆等主要建筑之外,还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温室、储藏室、翻砂车间、锻工车间等许多房舍,挖建了游泳池,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通道,填平了耗费3980土方的低地,种植了2万余株树木,栽培了700余棵果树,开辟了葡萄园和53亩校田。全校师生历时十年,艰苦奋斗,于1963年按计划全部建成。这时的校园既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又是一个亦工亦农的劳动园地。
通过参加建校劳动,使师生们学会了许多劳动技能,培养了热爱劳动的品质,并使教学进一步和生产实际相结合。
       
图片4.jpg
 
          教育教学工作
贯彻党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运动进行,如五十年代肃反运动、反右斗争、社会主义大辩论、向党交心活动;六十年代的“备荒备战为人民”和“学习雷锋”活动,将师生引向又红又专的道路上。
在教学上,进一步学习了苏联的教学经验,注重课堂教学,成立了教学研究室,举行了全市性的物理和语文教学观摩评议会以及小型的教学改革展览会。教学改革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1955年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克服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1958年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大办钢铁。经过努力,在1962年全地区考试中,安阳一中名列第一,被评为先进单位。
 
 课外活动
从1953年开始,学校开展了课外研究小组活动,先后成立了无线电、蒸汽机模型、电工、摄影、缝纫、戏剧、数学、古典文学等16个研究小组。参加活动的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85%以上。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学校很重视体育和课外活动,不但在经费开支、购置器材上大力支持,而且还注重指导对内训练、对外比赛,师生很受鼓舞。我校在全市各项体育比赛中均名列前茅,经常代表我市参加省级各项比赛。
 
          勤工俭学
1958年2月,在校党支部的领导下,我校师生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提出“一马(工业)当先,工农并举;四面八方,多找门路”的口号。首先开办了机械厂,由小到大发展了6个车间,生产多种产品。第二,大搞农业。除原有30余亩耕地外,又开垦了20余亩操场作耕田。种植有谷物、棉花、蔬菜、麻、莲等作物。第三,多找门路搞手工业。有绣戏衣、缝纫、糊火柴盒、织毛衣、缝手套等十几个生产小组。第四,组织学生到宏大铁工厂、印刷厂当工人。第五,搞理发、洗衣服、炊事等服务性活动。到7月份,学校的勤工俭学主要以工、农为主,其他活动基本上停止。
       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
六十年代中期,正当中国克服重重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较大成就的时候,阶级斗争被扩大化和绝对化,个人崇拜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最终导致了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学校领导和大部分教师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牛鬼蛇神”遭批斗、蹲牛棚,领导班子瘫痪,学校混乱。历史在非理性的逆流中忘记正义,学校在非人性的动荡中备受摧残。然而历经考验、一贯传承的一中精神并未因此淡化了光彩,身处逆境的教师虽屡受迫害却依然坚守岗位,执著于教育事业,显示出革命斗士负重前行、昂然不屈的精神风貌。这个颠覆性的年代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关于人生、关于历史的思索……
在十年动乱中,我校广大教师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和迫害,但是他们绝大多数都没有动摇热爱祖国和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立场,没有忘记作为一名教师所肩负的神圣职责。在错误路线的压抑下,他们仍然坚持斗争,坚持工作,减轻了十年动乱的破坏,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1966年5月至1969年8月,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处于停课闹革命阶段。1969年至1976年是复课闹革命阶段,每天5节课,取消早晚自习,每周28节课,当时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农业基础知识、工业基础知识、化工、政治、英语、军体。学生每学期轮流参加工农业生产,“学工学农”多达4—6周,劳动活动有挖防空壕、修防空洞、筑路等,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强,社会实践广泛深入,但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证。
          
图1.jpg
 
          大炼钢铁
1958年,在党的号召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办钢铁的运动。安阳一中全校师生投入钢铁生产,师生组成了建炉、运输、生产、工业和杂物五个大队。在8月13日用熔铁炉炼出第一炉铁;8月25日,炼出第一炉钢;10月11日,建成安阳市第一座反射炉,并投入生产。同时,试验成功热装炒钢、烧结铁炼钢两项重大技术,较好解决了炼钢没有原料,烧结铁没有出路的问题。
市委自始至终高度关注学校这一工作,李绪三书记经常来校指导工作。10月17日,市委在我校召开烧结铁炼钢战地会。11月6日至9日,省委在我校召开河南省烧结铁炼钢安阳市现场会。会议期间,《河南日报》、《河南工运》、《工业跃进》等报刊及省广播电台广泛报道了会议消息和烧结铁炼钢经验,共140余个单位,130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校共建炼钢炉66座,反射炉25个。
1959年11月,我校党支部书记马培文应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赴京参加了“全国群英大会”。
大炼钢铁运动,使全校师生解放思想,受到了锻炼,但由于劳动过多,占用了师生大量的教与学的时间,打乱了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 
        恢复和发展时期(1976年-1996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学校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几代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经历了“恢复阶段”、“发展阶段”、“突破阶段”三个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在世纪之初,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正在努力把安阳一中办成一所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人才辈出的一流示范性学校。
        除旧立新,继承光荣传统――恢复阶段(1976年-1987年)
粉碎“四人帮”后,我校在教学设备受到严重破坏、大量新教师缺乏经验、办学规模扩大等重重困难下,采取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端正教育思想、发扬优良作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水平等措施,恢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建立了一支团结实干的教师队伍,保障了党的“学校的一切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方针的全面落实,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图3.jpg 
 
          教育教学工作
学习中央有关知识和教育会议精神,逐步明确并端正了办学思想,促进了教学工作:一是调整充实了教师队伍,各厂选派的工人教师送回工厂,不能胜任高中教学的初中教师调到初中,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招收大学毕业生并调入中年骨干教师。二是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保证教学和教研时间,狠抓教学常规。三是大力开展教研活动,设立教研成果奖,创办刊物“教学之窗”,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图2.jpg
 
学校管理和政治思想工作
文革之后,学校工作百废待兴,为此,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一是拨乱反正,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上信任,生活上关怀,帮助教职工解决生活困难。二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起一支坚强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的积极作用。三是建章立制,恢复并加强了政治学习制度,加强了班主任工作,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求实进取,提高教学质量――发展阶段(1987年-1996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人民逐步摆脱贫困,教育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我校秉承光辉传统,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方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在教学中突出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特长,规范常规教学管理,以科研为龙头,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也涌现出一批名优教师。深入开展了“一爱五讲”(我爱一中,为一中多出人才做贡献;讲道德、讲团结、讲实干、讲贡献、讲纪律)活动,在全市率先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岗位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开展。
 
图片5.jpg
 
        教育教学: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继承和发扬光荣的优良传统,端正教育思想,狠抓教学常规建设,严肃考风考纪,深入开展教研教改活动,促进教学走上良性发展轨道。通过以老带新和多种形式的培训,切实提高了教师素质。
 
最后1.jpg
        
          学生活动
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并实施《安阳一中德育实施方案》,通过演讲会、朗诵会、知识竞赛、文化艺术节、“学雷锋树新风”、“两史一情(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国情)”及各种表彰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理想教育、尊师爱校教育。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河南省安阳一中 版权所有     安阳一中网络中心主办
电话:86-372-3392009   传真:86-372-3275228
地址:中国.河南安阳市文明大道327号    电子邮箱:bangongshi@ayyz.cn
豫ICP备05010909号-1